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动物界全系列】介形纲—尾肢目

时间:2024-02-09 19:56 点击次数:99

  尾肢目(学名:Podocopida),或作速足介目,为具双甲壳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介形纲中最大的一目,如腺介虫(Cypris)、尾腺介虫(Cy-pricercus)、浪花介虫(Cythere)。过往本目会再分为速足介亚目、后足介亚目和平足介亚目,现时分为五个亚目。尾肢目是介形纲之下四个目当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一个目,还有很丰富的化石物种。

  本目物种产于世界各地奥陶纪至现代海陆相水域,尤其在中生代以后(含中生代)最为繁盛。尾肢目以下的分类共有22科161属830种。

  在许多关于介形虫化石的文献中、以及在许多较老的现生介形虫的文献中,玻璃介属实际上包括了许多玻璃介科的种,例如许多假玻璃介(Genus Pseudocandona)、豆形玻璃介(Genus Fabaeformiscandona)等。这是因为在介壳的外观上,这些类群较为相似。假玻璃介个体要比玻璃介偏大一些,其后背缘弧度较为均匀、显得饱满一些,后腹部没有玻璃介那样的尖的感觉。另外,假玻璃介的雌雄异形现象比玻璃介更为明显。至于豆形玻璃介,它与玻璃介相比壳体侧视更低长,后背缘坡度没有那么大,但是更直、甚至内凹;后背缘没有切到腹部,因此后腹部没有尖的感觉。当然,更准确的鉴定还是要依据软体。玻璃介区别于假玻璃介的地方主要在于,玻璃介大颚触器第三节γ刚毛带细绒毛,并且第三胸肢缺少d2刚毛。玻璃介区别于豆形玻璃介的地方至少有两点。首先,豆形玻璃介的雄性执握器不对称、中部膨大,右执握器尤为剧烈;而玻璃介的执握器修长、近于对称。另外,玻璃介大颚触器第三节γ刚毛带细绒毛,而豆形玻璃介的是光滑的、不带绒毛。

  壳侧视呈斜三角形,最高点在中后部,前背缘向前倾斜,后背缘向后倾斜且较陡,后腹部常较窄,腹缘中部内凹。完整个体双壳背视较宽,宽度大于1/3壳长。壳面光滑,通常呈白色、珍珠白。

  壳长肾形,后端高。背缘直或向外弯,腹缘内凹。钙化襞宽,毛细管带窄。肌痕梅花形。壳面光滑。

  第二触角游泳刚毛退化,不可见。雄性第二触角4a及4b界线刚毛粗大,特化为雄鬃(male bristles)。大颚触器(palp)第三节γ刚毛带细绒毛。雄性第一胸肢执握器(prehensile palps,或称clasping organs)左右大致对称,较均匀、修长,中部无明显膨大。第二胸肢d2刚毛缺失。第三胸肢d2,e及f刚毛缺失。阴茎外叶(outer lobe,简称a)向侧方伸展,大致呈纺锤形。

  白垩纪至现代,新生代最盛,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吉林、黑龙江白垩系均有产出。

  有肋纳米比亚玻璃介(学名:Namibcypris costata)是纳米比亚特有及灭绝的一种玻璃介科物种,它们是纳米比亚玻璃介属(学名:Namibcypris)的单型种。该物种仅在1987年发现于纳米比亚的卡奥科费尔德南部地区的数条小溪中,后来的调查发现这些小河均已被清理且再无任何个体被发现,推测已灭绝。

  副金星介亚科(学名:Paracypridinae)是甲壳亚门介形纲尾肢目玻璃介科之下的一个亚科。原为副金星介科(Paracyprididae),本亚科之下包括6个属。

  红花介属(Aglaiocypris)旧属副金星介科,但副金星介科被降格之后,本属改为直接隶属玻璃介科。

  金星介科(学名:Cyprididae),又名腺状介虫科或腺介虫科,是尾肢目之下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一个科,包括有上千个物种,占所有已知的淡水介形纲物种的50%(余下的有25%物种属于玻璃介科、10%属于湖花介科),而且本科有约60%的属是动物地理学上一个地域的特有种。

  整个金星介科的分类单元可以再细分为25个亚科,而在埃塞俄比亚界(非洲热带界)最为多样化,有45个属、超过300个物种。

  异壳介虫属(学名:Heterocypris)是速足介目(尾肢目)金星介科的一个淡水生的属。

  半圆异壳介虫(学名:Heterocypris vandouwei)是异壳介虫属的一个物种。

  雌体壳长1.35毫米,高0.76毫米,宽0.78毫米。棕黄色。侧面观背缘隆起,最高处在中部,稍大于壳长之半;前后两端皆圆,后端比前端稍高;腹缘近乎平直;右壳前缘及后腹缘具结节。背面观呈卵形,最宽处在中部稍后,约当壳长的3/5。第二触角游泳刚毛略超过爪的末端。小颚内咀嚼叶的两刺具锯齿。尾叉稍弯曲,后缘具有不连续的细刺;前爪约为尾叉前缘长度的3/5,后爪约当前爪的5/6,前后刚毛等长,约为前爪长度之半。雄体外形与雌体相似。右执握肢末节钩状,左执握肢末节宽大呈半圆形。

  歪形异壳介虫(学名:Heterocypris anomala)是属于腺状介虫科,雌体壳长0.83毫米,高0.48毫米,宽0.43毫米。茶褐色。侧面观略呈卵形,中部最高,大于长度之半;背缘拱弯,向前缓斜,向后圆弯;前后两端皆钝圆,前端略小于后端;腹缘中部稍凹;左壳前缘及后腹缘皆具明显的结节;右壳无结节,比左壳稍大,前缘和腹缘皆覆盖左壳。背面观似长梨形,最宽处在中部之后,约当壳长之半,前端较窄;右壳向左耸出,超过左壳;后端较圆,两壳相接处凹入。第二触角游泳刚毛长过爪的末端。小颚触须末节短而宽,内咀嚼叶的两刺光滑。尾叉徽弯,后缘光滑,前爪长度大于尾叉前缘之半,后爪为前爪长度的3/4,前刚毛约为前爪长度的1/4,后刚毛稍长于前刚毛。雄性曾在台湾发现,外形与雌体相似。

  假金星介属(学名:Pseudoeucypris)是甲壳亚门介形纲速足介目之下的一个属。该属目前只有一个现生种,其余成员皆为化石种。

  飞来山假金星介(学名:Pseudoeucypris feilaishania)为金星介科假金星介属下的唯一现生物种。

  壳侧视肾形,前端高于后端,最高点在前背角。背缘长而直,略向后倾斜。腹缘中部内凹。壳的中部具一内凹的中粒痕,中央肌痕分布其中。中粒痕前下方另有两个小坑,为大颚肌痕所在。前背部三分之一处有两条向腹方延伸并至于中粒痕上方附近的槽。背视凸度不大。边缘带窄,毛细管密。壳面通常分布极具属征的网纹和坑、呈蜂窝状。壳面常有瘤、刺。铰合构造简单。

  1)第一和第二触角游泳刚毛长度因种而异,无明显属征。2)大颚α刚毛短、光滑,β略长,带绒毛,γ刚毛长、光滑。3)雄性第一胸肢执握器左右近乎对称,修长,分两节,第二节(末节)近末端膨大。第一节顶部通常具2刚毛,第二节末端变细为刚毛状。第二节近末端又分出1刚毛。4)第二胸肢d2刚毛缺失。除h2外,其余刚毛大多数情况下短于体长的1/20。5)第三胸肢d2和dp刚毛缺失。h2,h3皆长且h3略长。g次之。其余刚毛中,又以h1最长。5)阴茎通常由中叶h、外叶a和内叶b构成。有的种类还有称为stylus的结构。一般h最长,b次之,二者皆为长型。a通常最短,基部大、末端窄或尖圆。6)器具多根较粗的刺。器两端或一端常膨大。

  晚白垩世至现代,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化石产于新生代陆相地层及滨海相沉积的陆相夹层中。

  盘县巨星介(学名:Macrocypris panxianensis)是产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的晚二叠世(P2)的化石。壳体较小,侧视近肾形。背边较剧地外拱,腹边弯曲,中部微内凹。前端窄圆,低于体中线;后端上部近直,微向后倾,下端锐,低于体中线。壳体中部偏前最高,体中线以下最长。背视,两侧强烈凸起,近椭圆形,中部最厚。右壳大,除铰合边外叠覆左壳,叠覆窄。壳面光滑。

  后钝尖巨星介(学名:Macrocypris posterobtusa)是产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的晚二叠世(P2)的化石。壳体较小,侧视近半圆形。背边较剧地外拱,腹边近直。前端窄圆,低于体中线;后端上部近直,向后倾斜,下部微向后延伸成不显著的尾状,低于体中线。壳体中部最高,体中线以下最长。背视,两侧凸起较剧烈,呈长卵形,中部偏前最厚,前端最薄。右壳大,叠覆情况不明。壳面光滑。

  赵衰白泥介(学名:Argilloecia chaotsuei)为海星介科白泥介属下的一个种。壳体呈扁圆形或香肠形,肥胖,前后两缘圆弧形,前端大于后端,后缘的上端常有小窄褶,是其主形态特征。壳体为小香肠形或扁饼的断面观,稍微拱起,前、后两端突出,但前端稍大于后端,壳表光滑,鼓胀。背缘为缓慢的弧形,腹缘的中央附近稍向内凹,前后两端突出。前缘突出,末端向前下缘突出。后缘为圆弧,其背侧有一个褶边。

  花井白泥介(学名:Argilloecia hanaii)为海星介科白泥介属下的一个种。本种壳体多数,保存良好。可以做决定性鉴定,壳体形态主要特征为鞋底形,拱起,前端大于后端;前后两缘各呈倾斜的括弧形,壳表光滑。本种与 Argilloecia uranouchiensis Ishizaki(浦内白泥介)的主要区别为后缘是倾斜、非均衡的弧形。

Copyright © 2028 万泰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