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十月去哪逛展?

时间:2023-11-17 19:40 点击次数:98

  十一“黄金周”期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出行安排,我知道有的小宝贝们是不管到哪都要去当地展会打卡,赶在小长假开始的时候,为你们准备了这份诚意满满的全球看展指南。

  本次展览是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自 2012 年以来在中国的第一次大型美术馆级别的个展,呈现了罗斯菲德过去 12 年创作中的重要作品。在展出的 5 件电影装置和 21 张摄影作品中,不久前创作且广为人知的作品《宣言》占据了展览的核心。值此美术馆开幕之际,我们非常荣幸地将这件电影装置首次带到亚洲展出。

  《宣言》(2015)是一件 13 屏同步播放的电影装置作品(包括 1 场序幕与12 个场景 )。

  朱利安·罗斯菲德以 50 多个 20 世纪里程碑式的宣言为蓝本,重新拼接出 13 段兼具戏剧冲击和文学之美的诗意独白。作品在向宣言的动人传统致敬的同时,对宣言本身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以及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身份提出了质疑。

  罗斯菲德借取、引用了大量宣言的历史性原始文本,其中包括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特里斯唐·查拉、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安德烈·布勒东、克拉斯·欧登伯格、伊冯娜·莱纳、索尔·勒维特、吉姆·贾木许等大师的宣言,并邀请到著名澳大利亚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出演。

  罗斯菲德设计的12个场景中,布兰切特塑造了葬礼主持人、女主播、朋克女、流浪汉、垃圾焚烧厂工人等13个反差巨大的人物形象。

  通过罗斯菲德的电影镜头,布兰切特或高声吟唱,或改换口音朗诵,将激昂愤怒、富有青春朝气的宣言引入令人意想不到的当代日常语境中,营造出文本和图像完美结合的浸入式戏剧化电影体验。区别于布兰切特在诸多颇具影响力的电影中的演出,此次在《宣言》中的表演因台词的文学厚度和演绎的戏剧张力而更具挑战。

  她丰富的演出经验以及无与伦比的演技,与罗斯菲德对文本的敏锐捕捉和摄制的完美把控相得益彰,将“宣言”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朱利安·罗斯菲德1965年生于慕尼黑,分别在他的家乡和巴塞罗那学习建筑。现定居柏林。他的作品在很多德国和国际重要艺术机构和美术馆展出过,如伦敦的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慕尼黑的戈兹美术馆(Goetz collection) ,都已收藏了他的作品。

  朱利安罗斯菲德的电影有着复杂的视觉特性。观众会完全进入其中丰富的舞台设置—以电影技术的方式被展示在多个屏幕上。

  在持续的循环中,他的主角行动在沉重的韵律节奏中,镜头则配合着在前后缓慢移动。罗斯菲德以解析式和讽刺性的方式来呈现和对待日常仪式和陈词滥调,通过把行为荒谬化而潜在的去破坏它们本身。

  一位说“我要一辈子像小孩子一样画画”,另一位却说“我和疯子唯一的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

  一位一生情人无数,创作风格随性而变,另一位一辈子只爱一位女人,是出了名的炫妻狂魔;

  他是艺术天才——“毕加索”,他是跨界鬼才——“达利”;两位二十世纪最知名的艺术家,其亲自创作的200余原作将于9月份首登深圳,到底是天才毕加索更博得观众喜爱?还是鬼才达利更胜一筹?

  本次《毕加索&达利真迹展》的展品涵盖画作、雕塑、陶瓷、收藏照片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达利的著名雕塑作品《凯旋的大象》、《燃烧的女人》以及《马鞍与时间》等;毕加索的著名陶瓷作品《山羊的侧面头像》、《瓶中花》以及《枝头的小鸟》等,届时,将为观众献上一场绚烂多彩的西方现当代艺术的饕餮盛宴。

  展品由国际著名策展人、俄罗斯民族艺术馆馆长亚历山大·沙德林先生精心组织挑选的达利和毕加索的艺术真迹精品,无论在展品数量、展品种类,还是展品质量,都是一次难得一见的世界级艺术珍品的展览盛会。

  本次展览有如下特点:世界四大私人展览、世界上最大的达利雕塑展览、百年首次登陆深圳、部分展品首次亮相。

  此次展出的超过240件艺术品收集全部展品耗时超过20年,跨越了大半个地球,从世界各大权威美术馆,博物馆及私人藏家之手,展品覆盖原作版画、雕塑、陶瓷、老照片与老海报,让中国广大艺术爱好者不必远赴重洋去一一探寻他们的踪迹,就可以近距离观看艺术大师的笔触,技法和色彩,感受方寸之间的恢弘世界。

  本展览展品包括毕加索31件陶瓷、29件画作、18张纪念老照片,达利27件雕塑、10件陶瓷、132件画作、5张纪念海报,展品覆盖面广、数量多、纪念价值高,被誉为是世界第四大私人收藏展。

  展品总重达2.5吨,本展览全球吸引了超过100万的参观者,并获得大众好评。尤为重要的是,本次展品90%以上作品为首次在深圳展出,而达利为伟人所创作的系列作品更是首次面世。

  本展览提供全程中英文免费语音导览,并提供可选收费人工专业讲解,通过沉浸式体验打造一场看大众都能看得懂的展览,让每一位观众通过本次活动有效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针对大众群体,展览将通过展览手册、语音导览、技法解构等全方位呈现展品的艺术价值。

  针对专业观众,将在展览内举办多个专业性主题活动与艺术分享沙龙。针对亲子观众,打造了软陶、石头画、水彩画等多种可选艺术体验活动,让观众除了学习艺术的具体技巧之外,还能DIY自己的艺术作品。针对大部分观众,设计了艺术大咖分享会、美食节和艺术派对等丰富的活动。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是德国当代艺术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囊括了德国20世纪5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

  本次展览是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共7个主题展,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等7座北京知名艺术场馆举办。展出期间,还将举办“全球化背景下的德国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论坛”。

  由范迪安教授和斯迈林教授担任总策划的《中国8——中国当代艺术展》大型展览在德国莱茵鲁尔区8个城市的9座博物馆同时举办,共展出了118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500余件优秀作品,展出期间共有近12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德国和欧洲媒体报道超过600篇,获得了来自德国和欧洲公众的热烈反响。

  在世界艺术的历史上,德国艺术一直以其强大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占据着令人瞩目的位置;1950年代以来,德国的现当代艺术更取得了迅速且长足的发展,在多个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艺术大师,在世界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还没有一次由两国顶级学术团队和重量级美术馆合力打造的艺术展览,对德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梳理和呈现,“德国8”展览的举办则填补了这个艺术和文化交流上的空白。

  这50年一直追求的日本美学的真谛所创作出来的琳派与值得骄傲的影响现代美术史的浮世绘这一系列的作品,是将近代美术史上杰出的作品用玻璃来诠释艺术之美的作品会聚一堂。其成果必将成为香港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新起点

  从1984年开始,黑木国昭创建自己的玻璃艺术工房,从事独立的艺术创作,从尔奠定了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础,将日本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美学用玻璃素材来表现,其中最有代表的系列作品就是琳派。

  琳派是日本元禄时代以尾形光琳为中心的浮世绘画家们,用崭新的设计风格和工艺图案融为一体的美术创作群体,又指在尾形光琳之前的桃山时代的俵屋宗达、酒井抱一等画家的创作群体。其作品多用金箔、银箔来表现华美的质感和空间美。

  黑木国昭用玻璃工艺独特的镶嵌技法来表现日本风情,把花、鸟、风、月这一主题镶嵌在玻璃里,在镶有黄、白金箔的背景上做上玻璃花,使其作品极富华美的装饰效果。

  利用玻璃的透明特性使琳派变成装饰世界的奇葩,此类作品在海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同时黑木国昭又挑战与琳派齐名的歌川广重这一伟大的浮世绘画家的作品。歌川广重是活跃在19世纪初期的浮世绘画家,黑木国昭用20年的时间将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这一伟大的历史巨作用玻璃艺术来重新再现。黑木国昭用擅长的玻璃技法来调和版画的色彩,用玻璃来制作各种精彩细节,用套色技法做出富有层次的玻璃,便用内部雕刻法、喷沙法、腐蚀法等各种技法,并培养指导其学生来共同创作。

  广重的特点在于非对称的构图、明显的轮廓线与西方的绘画有很大区别的远近法。黑木国昭根据五十三次的构图的不同,从尔用装饰画、屏风、花器、行灯、装饰盘等各种不同的立体形式来表现,另外做为广重版画的特征之一,天空与海洋的蓝色。

  黑木国昭加以深入的研究用玻璃的独特色彩构成以及颜色的明暗充分美丽的表现出来,让我们可以欣赏到根据光线的微妙变化来欣赏色彩的变化。 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朝的干隆年间玻璃艺术令世界瞩目,其套色玻璃影响了19世纪欧洲新文化运的玻璃艺术巨匠-艾米尔․迦来的作品。

  另一方面日本的江户切子、萨摩切子追根溯源都应该是到中国干隆年间的套色雕刻玻璃艺术。

  黑木国昭也从干隆时代的套色玻璃艺术学到了很多的宝贵知识。 在今天黑木国昭将探索54年的玻璃艺术展现出来,相信他会成为香港与日本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更能加深二地人民的相互理解加深友谊。这次展览将会展出表现日本历史文化的『历史浪漫』系列、『新世纪浪漫』系列以及倡导环保的『绫切子』系列和黑木国昭的代表作的豪华绚烂的『琳派』系列作品。

  香港既是亚洲金融中心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都市,相信通过黑木国昭的玻璃艺术可以让香港朋友亲近日本之美,日本文化,增进两地人民的友好情谊。同时期待与香港玻璃艺术和玻璃艺术家们以更好的交流,共同提高亚洲玻璃艺术。

  以实验性和自传性的雕塑闻名的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一生都在从事艺术,却在70岁之后才成为被世界瞩目的重要艺术家。

  她最标志性的《蜘蛛》(Maman)系列作品,用巨大的黑色蜘蛛形象表达了她从自己母亲身上看到的特质:从容、聪明、耐心、理性、优雅、敏感、灵巧而有用,关键时刻亦可自我防卫。

  在1992年的大型装置作品《密室》(cell)里,她用5个独立的空间分别表述了5个与之相关的记忆片断:属于父母的密室里摆着一张红色的床,对布尔乔亚来说,红色意味着暴力、矛盾和血腥,而那面床前的椭圆大镜子则是对于偷窥的象征——这也暗示了童年时母亲利用布尔乔亚去监视父亲和萨迪行为的经历;金属蜘蛛环抱着巨大的铁笼,代表着母亲的痛苦和对于布尔乔亚的保护;泛黄的白裙子被挂在动物白骨做成的衣架上,气氛诡异阴沉;在另一个密室的外围有一行小字—— “艺术是保证睿智的方式”,里面则挂有巨大的黑色男士衬衫;一些瓶瓶罐罐被悬在一张单人铁床的上方,在那些透明的容器里,她的眼泪、痛楚、欢乐和恐惧被不停蒸发,直扎到人心里。

  《密室》系列的创作源于在巴黎的朋友告诉她,她童年和父母以及父亲情人共同生活的老房子已经被拆除了。在这种“现在对于过去的谋杀”中,布尔乔亚开始用不同的材质、形式去回忆和表达自己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密室》的背后,也许更是用恨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童年的爱。布尔乔亚曾说过,缅怀过去或沉浸在回忆中都只是在浪费生命,然而如果这些情感自己跑回来找你,那就是最真的感情,因此她的所有作品都几乎可以称为是她自传中的一页。

  1932年,布尔乔亚的母亲病逝,布尔乔亚自杀未遂。巨大的打击让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数学专业的她开始对艺术产生兴趣。1938年,布尔乔亚与美国艺术史家罗伯特·哥德瓦特(Robert Goldwater)结婚并移居美国。此后,布尔乔亚的乡愁便从未停止过。她甚至收养了一名法国孤儿,因为这能带给她一份“安全感”。

  布尔乔亚的婚姻是平静而幸福的,她拥有两个孩子,并且跟母亲姓。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生活并没有带给布尔乔亚的艺术生涯太多光亮,她一直默默地进行思考和创作。

  直到1949年,在马歇尔杜尚的鼓励下,布尔乔亚才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览,此后也一直坚持尝试各种材质进行实验和创作。

  在布尔乔亚20世纪40-50年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她对男权社会中男性被授予的绝对权力的渴望和歆羡。而到了60年代,对这种不公平权力分配的讽刺、愤怒和指责开始陆续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上一篇:玻璃图案矢量图

下一篇:玻璃背景 <

Copyright © 2028 万泰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