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山西祁县吹制玻璃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传承

时间:2023-11-03 19:00 点击次数:75

  在山西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一件“洋东西”它就是在三百多年前被“汇通天下”的晋商所带来的吹制玻璃,它脆弱又坚韧,在历史的冲刷下至今仍在闪耀自己的光芒。2006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带“火”了祁县这座晋商故里。乔家所在的祁县,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是晋商的重要发祥地,纵横欧亚大陆鼎鼎有名的“万里茶道”,祁县便是开拓者。

  晋商依靠着自己遍布江南的票号,将中国主要产茶区收购和销售攥在手中,经由“万里茶道”销往俄罗斯、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和地区。从欧洲返程,晋商并没有空手而归,他们把国外的玻璃制品,以及制作工艺带了回来。祁县,在票号之外,又多了一门产业落地生根——玻璃器皿。

  祁县玻璃产业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发展到现在,祁县已被称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以生产日常生活玻璃器皿为主,销往世界各地,也保留了一套完整的人工吹制玻璃技艺。在此基础上,祁县玻璃从业人员以人工彩贴、描金、喷涂、酸洗、堆釉、蒙砂、切割、磨削、刻花等方式在造型各异的花瓶、烛台、盘子、酒杯上进行装饰性加工,制作出各式各样精美的玻璃器皿。很多玻璃器皿色彩鲜艳、配色独特,拿在手中,透过光影的丝丝波动,让人隐约能感觉到生命般的炙热灵魂在燃烧。

  2004年,中国轻工联合会授予祁县“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称号;2011年葡萄常料器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祁县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2011年,祁县红海玻璃文化产业园开业,开启了晋中市玻璃工业旅游。201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祁县“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称号。2022年,祁县入选山西省首批“十大特色专业镇”。

  山西吹制玻璃的技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民初。这门古老的工艺最早来源于捷克、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这项并非土生土长的技艺,之所以能在扎根在中国缘由和“货通天下”的晋商息息相关。

  清代时,康熙皇帝对经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精美玻璃制品产生极大兴趣,下令建立专门烧造玻璃制品的作坊,为避免与工部下设的“烧作砖瓦及内府器用”的琉璃厂混淆,该作坊被称为“玻璃厂”,制造出的产品由此也用玻璃来称呼,“玻璃”自此成为英文glass在我国的通用称呼。

  在清末“葡萄常”用人工吹制玻璃做出“以假乱真”的玻璃葡萄工艺品,成为北京民间绝活儿之一,因为阴差阳错的缘分,吹制玻璃在山西落地生根,它的发扬光大,离不开“一带一路”给予的重大机遇。

  要把玻璃变成想要的形状,不仅需要肺活量,还要靠技巧。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有些甚至需要几十道工序。在挑料、吹泡、控温再到开模整形、退火、炸口、切口等一系列工序,工匠人所能感受的是高温,是炙烤。这项传统的手艺不仅要求师傅们的手艺,还要他们能耐高温的能力,要一气呵成。相比机械化玻璃制品,“吹出来”的玻璃制器造型精致、线流舒畅,看起来更加晶莹剔透有层次质感,更加轻透的光泽度和细致独特的造型。

  在玻璃生产工厂里,人工吹制玻璃车间绝对是最火热的,车间内的玻璃熔炉需要一直加热在1500℃。吹制玻璃前,需要先将吹杆预热,方便在玻璃熔炉里取料时沾上玻璃溶液。取料是关键的第一步,全凭工人的经验和手感去操作。用料多少根据要吹制的容器决定,如果容器不大却取多了料,那吹出来的成品就会太厚、美观度差。吹制时,工人需要一边吹,一边迅速地转动吹杆,让玻璃坯在模具中均匀地受力成型。

  而一些异形的玻璃器皿,则是没有模具的,完全倚仗师傅的个人技艺。如人工吹制玻璃高脚杯是工序中最难的一环。玻璃溶液一旦接触空气,冷却速度非常快,拉挺工人必须一手不停转动玻璃杯,一手拿钳子又稳又快地进行拉挺,技术高明的工人不会让一只杯子在手里停留超过10秒钟,且对挺的长短、粗细有十足的把控。接下来就是制作杯底座,打磨杯口等工序……普普通通的石英砂经过高温熔化,以及工人的妙手匠心,变成了一只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一个个晶莹剔透又色彩艳丽的玻璃制品,令人目不暇接。它们的出现是中华文化的内涵体现,也是包容万物精神的具象化。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祁县的玻璃最有名。”这是自明清时起就在晋中市流传的一句童谣,几百年过去,祁县人依旧对得起这句话。水韵如歌,文脉绵延,祁县吹制玻璃被纳入非遗是对历史遗技的保护,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每一个无比精美的吹制玻璃,引人注目的是它本身的魅力,可它的耀眼是因为我们文化自信的光芒万丈。

Copyright © 2028 万泰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