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党旗建材万里行深度报道ㅣ探访我国玻璃、水泥工业的“摇篮”

时间:2023-06-05 15:08 点击次数:196

  “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发出,“进京赶考”从这里动身,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流传着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亚洲第一条机制平板玻璃生产线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台水泥窑在这里点火、中国第一桶水泥在这里诞生……这里就是河北,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也是新中国建材工业的“摇篮”。

  在河北省秦皇岛和唐山两座城市中,不仅有“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中国耀华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耀华”)、“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唐山冀东启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启新”)等建材企业的现代化绿色工厂,同时还保留着工业时代留存下来的旧厂房、老设备。 电灯房、水泵房、水塔、水泥窑……年轻一代对这些可能有些陌生,但它们却承载着脚下这片土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记忆,记录着一代代建材开拓者为我国建材工业的崛起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青春岁月。

  在中国百年华诞前夕,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组织的“党旗建材万里行”活动来到了河北。活动宣传报道组一行乘上河北工业记忆的“小火车”,开启了一段两大“建材工业摇篮”前世今生的探访之旅。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区有一座风格古朴的小楼,红砖上勾勒出岁月的痕迹,木门中镌刻着历史的沧桑,推开门,里面是一个多彩的玻璃世界。这里是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而它的“前世”就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耀华玻璃厂的老厂房。

  “这座楼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讲解员指着博物馆说,“博物馆就是在耀华玻璃厂电灯房和水泵房的旧址上建造的。”听着讲解,时光仿佛回到了1922年。

  那时,民族实业家周学熙与比利时乌德米财团合作创办耀华玻璃厂,拉开了中国近现代玻璃工业的序幕。1922年3月17日,耀华在秦皇岛开始建厂,1924年8月15日建成点火投产,年生产能力15万标准箱,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家用“弗克法”制造玻璃的工厂。所产玻璃投放市场后,结束了外国玻璃独占我国玻璃市场的局面;同时,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并打入日本、美国市场。由此,我国玻璃工业步入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行列。从耀华的创办到秦皇岛解放前夕,耀华经历了中比合办、中日合办和官商合办三个时期,前后达27年之久。

  耀华成立时的资本,中比各占50%。1922~1936年,中比合办的耀华处于创业起步时期。耀华玻璃问世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排挤耀华玻璃,外商进口玻璃采取了削价倾销等各种手段。为生存发展,耀华想方设法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工作,薄利或无利竞销。在开拓市场期间,盈利甚少,经济状况不佳,直到1933年1月增建2号玻璃熔窑,玻璃产量倍增,经济状况才开始好转。但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不断向关内扩张,耀华的比方股东看到日本侵华势力嚣张,唯恐在华权益受到损害,于1936年夏,在巴黎与日本密商,将耀华的比方股份售于日本旭硝子株式会社。

  1936~1945年,耀华由中比合办变为中日合办。此时的耀华,处于更加艰难困苦的时期。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耀华的生产经营管理全部被日方控制掌握。1944年日本侵华战争后期,由于生产所需原燃材料供应极度困难,无法维持正常生产,再加上职工生活困苦不堪,消极怠工,暗地反抗,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10月23日,日方将所持股票交出,中日合办到此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耀华的日方股份由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接收,接收的日股作为官股,原中方股份称作商股,耀华遂由中日合办变为官商合办。1945~1948年,发动内战,百业凋敝,这三年期间,耀华始终处于生产低落、营业不振的“低谷”时期,直到秦皇岛、天津解放,耀华才重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耀华玻璃厂收归国有,各项事业也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成绩喜人,成为新中国玻璃工业的产业龙头。耀华老领导张景焘回忆:“那时,耀华在原有‘有槽垂直引上工艺’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了‘无槽引上工艺’,1979年建成‘压延玻璃生产线年从日本引进‘对辊法’成型技术;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450吨级厂内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先后从国外引进了玻璃钢波纹(平)板生产线、玻璃钢型材生产线、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线、中空玻璃生产线、水平钢化玻璃生产线和真空溅射镀膜玻璃生产线年建成了代表当时行业水平的‘浮法示范线’等。”

  如今,在玻璃博物馆建成后,很多耀华厂的老员工都来参观,这里成为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在秦皇岛的百姓家庭中,大多都有着与耀华的关联,要么亲人是耀华玻璃厂的老员工,要么年轻人是耀华子弟……耀华,已经成为大家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忆中的耀华是一眼望不尽的烟囱和厂房,上班铃一响,工人们像潮水一样从厂门口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耀华老党员、老职工回忆,那时,他们就在博物馆所在的电灯房和水泵房里工作。虽然老厂房已经拆了,但是博物馆的这些老建筑和馆内的众多展品留住了耀华的魂、耀华的根。

  在唐山有句老话:“地下看开滦,地上看启新。”满载着秦皇岛工业记忆的“小火车”再次出发,第二站到达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暨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

  这里是曾经的启新水泥厂所在地。清朝末年,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的需要,水泥需求日益增长。当时国内没有水泥生产企业,水泥全部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因此水泥旧称“洋灰”。为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遂命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考察资源,筹办细棉土厂。1889年11月24日,唐廷枢完成建厂前期考察,设立唐山细棉土厂,烧制水泥,开辟了中国用水泥代替白灰的新时代。1891年,唐山细棉土厂厂址选在大城山南麓(今唐山陶瓷厂院内,汉斯·昆德展览馆),成为我国第一家立窑生产水泥的工厂,也是中国水泥工业中创建最早的一家工厂。后因土窑生产,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于1893年关闭。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实业救国,周学熙于1900年着手恢复唐山细棉土厂。同年,开平矿务局被英国资本家骗占,唐山细棉土厂因与开平矿务局有垫款关系,同时也落入英国资本家之手。周学熙奏报清政府批准,募集白银100万两,把唐山细棉土厂的固定资产赎回,并于1906年10月扩建新厂,1907年8月定名为唐山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生产规模的拓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启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1912年,启新洋灰公司向美国洛杉矶出口水泥1万余桶,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口水泥。到1919年,启新在国内所销售的水泥占全国总量的92.02%,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水泥厂。新中国成立后,启新水泥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全部采用了启新水泥。启新洋灰公司积极拥护党的改造政策,于1954年8月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工厂名称改为公私合营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启新隶属关系由中央重工业部改为国家建材部,公私合营启新水泥公司于1962年更名为启新水泥厂。1966年时期的破“四旧”活动,拆毁了启新水泥厂的标志物——工厂东门垛子上的两个雕塑水泥马,同时提出将厂名由启新水泥厂改为东方红水泥厂。1968年4月,为纪念毛主席来厂视察,厂名由东方红水泥厂改为四二二水泥厂。1979年11月,厂名由四二二水泥厂恢复为启新水泥厂。

  进入新世纪,启新水泥老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14年,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暨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启新水泥厂原址竣工,形成了以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园。”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馆长张丽如是说。

  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启新,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风雨历程,铸就了中国水泥发展的辉煌历史。启新曾经的繁荣,在唐山人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记忆的“小火车”回到耀华如今的厂区。行进在厂区宽阔的道路上,欣赏着路边郁郁葱葱的树木,碧绿整洁的草坪,清澈美丽的喷泉……大家发出由衷赞叹:“如今耀华厂区真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工厂。”

  1922年耀华建厂,成为亚洲第一家采用机器连续生产平板玻璃的企业,填补了民族玻璃工业的空白,揭开了中国玻璃工业发展史的崭新篇章。可有谁曾想到,进入21世纪后,由于产业环境变化、自身机制落后、历史负担沉重等问题,耀华转型升级进度落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巨额亏损、巨额负债、巨额欠费”成了阻碍发展的三座大山,企业运营陷入困境,甚至到了停产的边缘。2015年,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耀华进行重组,同年,耀华与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凯盛科技签订重组协议。

  凯盛科技于2016年6月起托管耀华,坚决执行中国建材集团决策部署和管理模式,从谋划重组路径、化解涉诉风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入手,先后解决产权确权、剥离企业办社会等一系列难点问题,还为耀华量身制定了“存量做优、增量发展、创新引领”的发展战略。

  5年来,耀华不断落地落实发展战略,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激发动力,完成了从巨额亏损到扭亏为盈的跨越式转变。

  围绕培育拳头产品,耀华建成国内首条5200mm板宽薄玻璃生产线,在国内首次采用“宽板等速”先进技术,如今,1.8mm~2.2mm尺寸的薄玻璃已成功进入汽车玻璃、电子玻璃和光伏玻璃市场,成为利润主要增长点;50吨/日硼硅玻璃全电熔窑一线完成技改攻关,主导产品由硼硅3.3向硼硅4.0防火玻璃扩展,同时制定《综合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产品开发方向,助力产品结构调整,全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围绕执行“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理念,耀华搭建了采购、销售、价格“三统一”平台,对采购和销售进行了流程重塑和再造,主要原燃材料进行集中采购招标,大幅降低了采购费用;对销售进行集中整合,调整和优化内外销的客户结构,增加直销客户的数量,提高直销客户的销量,内外销直供客户销量同比实现较大增长。

  在耀华工作长达44年、现年89岁高龄的老书记邢海村,对耀华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至今仍每天坚持通过网络关心耀华的发展和行业动态,经常在“耀华玻璃”微信公众号点赞、留言并发表文章。在谈起耀华近年来的变化时,老书记说,在凯盛科技集团和秦皇岛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一届班子拼搏奋进,勇于担当,企业实现了“满血复活”。通过两次回厂参观,最大的感受是企业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

  凯盛玻璃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应成告诉记者,2021年4月,耀华集团时隔33年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殊荣。目前,耀华正按照中国建材集团“4335”指导原则和凯盛新材料“3+1”战略布局,聚焦优质浮法玻璃研发与生产,加快推进耀华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耀华科创产业园项目建设,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中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党旗建材万里行”河北秦皇岛站的座谈会上,张景焘动情地说:“我从1962年进耀华至今已整整60年,百年耀华发展,我是一个参与者、奉献者和见证人。耀华是我工作和成长的摇篮,耀华的发展壮大是我一生的追求;党的领导好,国家好,耀华好,我才能好,我与耀华有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怀!”

  “耀华”,有着光耀中华之意,不论创办者是否刻意为之,其中所透露出的美好祝愿,始终激励着一代代耀华人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勇争一流、不断前进。2022年是耀华百年华诞,今天,中国耀华正以辉煌业绩向成立百年献上厚礼。明天,中国耀华将再造一个更辉煌的耀华奇迹。

  启新是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1905年,启新的“马牌”水泥荣获国际大奖。上世纪40年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马牌”水泥始终统领着中国水泥市场,从1926年始建的南京中山陵,到1955年始建的武汉长江大桥等相当一批国内著名建筑,以及地震后的山建设,都有“马牌”水泥的身影。时序轮转,产业升级,2008年6月,启新水泥厂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退二进三”和生态城建设要求搬离城区,并于唐山市古冶区新建一条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成立了唐山冀东启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隶属金隅冀东水泥(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启新水泥厂旧址也完成了它水泥生产的历史使命,成为宝贵的工业遗产。

  2016年4月,为落实推进党中央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京、冀两地政府的推动下,金隅集团与冀东集团顺应市场形势与行业大势,实施战略重组。5月31日,金隅集团与冀东发展集团签署战略重组协议。重组后的冀东发展集团不再涉足水泥、混凝土、骨料等相关业务,成为北京金隅集团控股的以装备制造、国际国内贸易为主导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重组后的金隅冀东水泥成为集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剂、环保等为一体,金隅集团旗下唯一的水泥业务平台,熟料产能超过1.1亿吨,水泥产能达到1.7亿吨,成为国内前三甲、世界排名前五的水泥集团,行业影响力、市场影响力大幅提升。

  金隅冀东水泥(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分公司党委书记孙建勋表示,企业攻破了重大资产重组、重大项目建设、重大遗留问题等制约企业生存发展、影响企业效益提升的一个又一个难关,解决了很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关键问题。重组5年来,金隅冀东水泥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重组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效益跨越式增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社会贡献不断提升,开创了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唐山冀东启新水泥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站在国企责任担当和绿色发展的高度,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了1条日处理污泥150吨的水泥窑污泥处置项目;还拥有1条年处理废石200万吨的骨料生产线,实现了矿山开采零排废;投资1.5亿元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已于2020年3月开工,总削方减载1027万吨,平台绿化54万平方米。

  走上正在进行复绿的矿山,原本尘土飞扬的场地如今已变了模样,渐渐披上新衣。未来,这里将建立起一座以“生态游乐休闲运动”为主题的矿山公园,以山林山地景观、生态游览为特色,打造科普教育、市民休闲、户外体验、见证遗迹、冰雪娱乐新空间。

  从余热发电到协同处置,从超低排放到节能降耗,从智慧开采到矿山复绿,从产业链延伸到数字化转型……金隅冀东水泥正带领唐山冀东启新水泥等一众企业,以打造绿色发展格局、推进行业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紧紧围绕“开拓、创新、绿色、共享、开放、人文”的要求,不断推动新时代建材行业“科学、健康、有序、全面、可持续”发展,履行好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记忆的小火车到达终点,本次探访之旅告一段落,然而老一辈建材人的拼搏精神不会终止。新时代,宏伟的蓝图还将由每一位建材人共同创造。忆往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看今朝,凯歌高奏,再创辉煌!看,建材行业正朝着“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发展新目标阔步前行!

  党旗建材万里行深度报道ㅣTA们,从上海启程——庆祝建党百年上海建材探访记

  党旗建材万里行深度报道ㅣ星星之火 生生不息——探究南京玻纤院改革发展的红色动能

  《中国建材》杂志始创于1957年,是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建材行业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大16开本,彩色精印,每月初出版。

  关注点击顶部标题下方“中国建材杂志”分享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投稿/p>

Copyright © 2028 万泰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