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文研学苑】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9-10 07:05 点击次数:136

  随着环境变化脚步的加快,环境质量对于当前各行各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也成为了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针对文物保护工作领域,其环境条件对文物保存的完整性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文物的内部空间当中,其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深刻影响着文物存在的状态、文物保存的价值。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为破坏的因素,导致文物保存现状堪忧,因此,相关行业及从业人员要加大关注力度,采取有效办法解决目前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影响文物保护的自然因素当中,大气污染的影响程度是非常突出的。酸雨、粉尘以及其他污染物等多种因素的存在,导致文物保护工作难以顺利推进。在这些因素当中,酸雨的破坏力度是比较大的,其蕴含的风险因素以及特别严重的破坏因子,使文物的腐蚀程度和速度不断加剧[1]。

  大气中一系列诸如二氧化硫、氧化氮和硫化氢等酸性气体容易对金属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比如,一座放置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门前的、于大正末年时期建造的青铜雕像,在酸性空气的污染和侵蚀下逐渐发黑,在雨后甚至渗流出绿色的液体。另外,大气中的酸性气体还会对纤维类、皮革类、纸质、玻璃类文物造成不良影响。以玻璃类文物为例,着色的玻璃文物是欧洲教会常用的装饰物,近数十年间的腐蚀损毁情况极为严重,这是由于其主要成分均属氧化物,且这些氧化物一般无法在玻璃品中匀称分散,故容易使得玻璃内部因发生强弱不一的化学反应而开裂,最终导致玻璃文物的损毁。

  现今众多文物当中,尤其是针对雕刻还有古建筑当中这些主要成分为大理石的文物,酸雨中含有的物质会与大理石生成化学反应,对文物的整体结构造成了严重损害。例如著名的乐山大佛,就是在酸雨的影响作用下,促使其平均风化侵蚀的速率不断提升,加快了石刻本体的损坏。同时酸雨降落渗透入地底,酸雨当中的氮化物以及硫酸物质还会导致土壤产生严重的酸化反应,使土壤的酸碱程度发生了变化,对地下文物当中的青铜器还有铁器等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比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希腊当地的工业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据粗略统计,全国有超半数的工厂和人口、60%的汽车集中在雅典城[2]。因此,雅典当地的大气环境逐渐趋于恶劣,空气中充斥着二氧化硫、氧化氮等酸性成分,因此雅典的雨水偏酸性,其对于古希腊时代所建造的石质古建筑、雅典的巴赫农神庙造成了极大的侵蚀破坏。另外,同样受到酸雨侵蚀破坏的文物出现于全国各地,包括我国北京的明代碑文,其在受到酸雨的侵袭后字迹已然无法辨认。

  粉尘物质颗粒较细,对于文物当中的壁画还有雕像等造成了影响。这是因为这些文物当中存在间隙,而粉尘则能够渗入进去,对于壁画和雕刻等相关文物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不仅在视觉效果呈现上大打折扣,同时在经年累月的沉积当中,壁画自身的粘合力也会被持续的破坏,导致壁画的表面褪色同时产生脱落现象。

  比如,在专家们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保护观测和反复试验下,目前已能够确定粉尘是导致敦煌莫高窟壁画脱落和彩塑受损的“重要推手”之一。莫高窟处于长期干旱、降水稀少和风沙频繁的地理环境下,受到粉尘的极大威胁,目前已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损毁问题。具体说来,据环境观测调查显示,在敦煌莫高窟及其周边区域,年降尘量高达365.4吨/平方公里,其中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的细小沙粒数量占粉尘总量的83%。这种石英颗粒在气流推动下向四周分散,一方面对窟内壁画和塑像表面造成磨蚀,另一方面则会侵入壁画及彩塑颜料的缝隙,从而致使壁画和彩塑出现龟裂现象。更为严重的是,若粉尘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还会对壁画颜料层、白粉层形成一种外推力,最终导致自颜料层、白粉层到整个壁画大面积脱落的情况。

  二氧化硫这种气体与地表水相接触之后,不仅会渗透进地下水源当中,严重污染了地下整个水体,并且在此过程中,水体里头还存在着酸、碱等不同的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通过循环排放的形式,导致污水大面积的扩散,使地下的文物遭到了破坏,这些破坏是不可逆的,对于文物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也带来阻碍,导致文物的储藏价值和开发价值不断下降。

  受到辐射线的影响,会促使文物的表面出现老化问题,加快了文物本身的损坏程度,并且也对其存留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辐射线当中,紫外线的破坏程度是最强劲的,文物受到紫外线影响,被破坏的程度也是最高的。在整个光环境下,纺织文物受到辐射线的影响,其颜色还有质地都相应的发生变化,呈现不断减弱的状态。同时,文物当中的纺织物品的强度以及柔韧性也会大幅削减。此外,阳光当中不仅有紫外线,其蓝光还会从激发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在光学反应的生成和作用下,一些少量的有机醛类等具有强腐蚀力的污染物质便会生成,进而促使文物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造成损害。

  温度和湿度是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最明显影响的环境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空气中的湿度处于较高的状态,博物馆中的馆藏文物,尤其是纸质资料等具有较强吸湿性的文物,就极为容易出现吸水过量的情况,从而产生膨胀现象,引发纸质纤维的弯曲和变形问题。另外,湿度过高的潮湿环境下,文物霉变生虫的情况频频发生,而对于被虫类啃食后的文献史料或其他文物资料而言,复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故而导致文物面临巨大的损失。不仅如此,若是文物始终处于空气湿度忽高忽低的情况下,也极为容易致使纸质纤维因无法适应保存环境而出现纤维湿涨或干缩等问题,最终缩减了馆藏文物的寿命。

  环境温度也会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说来,若是文物处于较高温的状态下,纤维文物老化的速度将会持续加快,进而致使化学纸浆的分解速度也随之持续提升[3],最终促使纸质或木质文物产生显著变化,导致文物的保护强度被大幅度削弱。而若文物处于温度忽高忽低的状态下,即快速且频繁地在冷气状态和一般气温间来回转换的情况下,不同材质之间的热胀冷缩状态将极易生成,文物衰变的现象也会随之频频发生。

  比如,云冈石窟的壁画遭到损坏的其中一个原因则是颜料层的粉化[4],即颜料变成易松散和脱落的颗粒状。而这种情况的生成,正是环境湿度和温度所致。云冈石窟处于水雾缭绕的地理位置中,湿度偏大。当外部气温显著高于洞内气温时,空气中的水汽则会附着于壁画的表层并聚集成冷凝水。在水的影响下,壁画表面往往容易出现褶皱和面积变化,在持续变化的情况下,壁画的颜色将会变淡并因膨胀而脱落。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噪声污染程度也在逐渐加剧。这些巨大的噪音的出现,会形成震动的作用,进而在一系列连锁反应之下,促使破坏的作用加大。这同样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阻碍的作用。例如,我国目前一些古墓群等文物所在的区域,其周遭环境处在噪声震动的影响之下,这是由于人为作用造成的,如一些工程建设会在该附近区域进行施工建设,同时还要在施工过程当中应用到很多大型的工程机械设备等,其所带来的机械震动影响,对文物古迹的完好保存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博物馆的照明体系也会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照明系统及其所造成的光学环境影响,常常导致光与文物材料的分子结构产生相互碰撞的情况,从而加速文物老化或氧化的现象,这种影响即所谓的光化学反应影响。在区分照明情况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程度时,可以借助光线的波长以作为衡量标准和依据。比如,紫色光和红色光等均会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响,但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即二者均会致使文物色泽逐渐暗淡甚至掉色。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消费需求的激增,文物古迹的旅游热度不断增强,尽管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加剧了文物的破坏程度。一些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没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使得一些文物受到损害。现阶段我国现有2000座左右的图书馆,1500多万件馆藏文物,但是需要我们加大关注力度的是,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文物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类型多样,游客数量也相对集中,特别是在节假日旅游旺季的时候,高强度的客流量、再加上文物、古迹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参观者素质水平较低,保护意识不强,例如有些在参观石刻等古建筑时,乱涂乱画,部分石刻古迹也会因为人数过多,呼吸产生酸性气体,促使浓度升高,导致石刻文物被腐蚀,发生剥落和褪色的现象。

  从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物保护单位在调适自然和人为条件的过程中存在些许缺陷,这是致使文物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和有序推进的关键原因之一。对此,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制度的约束功能与指导功能,为现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科学有效的保护。

  首先,文物保护单位应当贯彻和落实分工制与责任制,明确维护和修复工作的责任人,对于未能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施以一定的惩戒。其次,文物保护单位还需细化文物环境的管理标准,根据其实际情况和保护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标准,有针对性地对纸质类、金属类、皮革类、玻璃类文物调适保护条件。

  提高文物保护的成效,必须采取科学化的解决方式,才能促使环境治理工作更加高效。其一,各相关单位和管理部门要建立完整的合作体系,通过研究分析使决策更加完善深入,各个单位部门更要发挥平衡协调的能力,以此来改善文物环境,控制环境的污染力度。其二,组织管理部门要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控制文物所在地污染物排放量,避免加大环境污染,对文物环境造成损害,重点针对强腐蚀性物质。其三,重视水污染的现象。保证文物保护区域的水文环境符合保护要求,对于水污染的问题,要采取科学性、实质性的方法措施,构建污水治理系统,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域,同时对于工厂排放的污水、农业用水污染问题,要加以监督和严格控制,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之内。其四,针对噪音污染的问题,可利用消声器等专业设备来降低噪音分贝,以免对文物造成干扰和破坏,在文物保护区域内,更是要禁止大型工程施工建设,以避免噪声过大生成震动效应。

  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文物保护区所在的周围区域也要加以管理和监督,避免对文物存在的状态造成影响,使整个文物所在区域能够得到完整保护。在实际工作环节中,不同文物所处的环境是具有差异性的,因此,需要利用不同的保护方法来保障文物保护成效。假设文物所在环境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可以通过种植树木、打造生态保护区域等手段来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维护文物环境的稳定协调。像是石刻文物等保护区域,需要对所处区域的酸碱环境加以改善,对游客进入文物所在环境进行控制。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与新时代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物保护的完整性。文物的类别不同,技术应用也要相互调节,而技术更是依靠人力来施展的。因此,这也要求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从业的要求,同时也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素养以及工作的态度,降低人才流失的概率。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全面参与到文物保护的工作中来,合理配置和优化文物保护的任务,确保责任意识能够落实到每一个相关人员的思想中、行动上。

  综上所述,影响文物保护工作的因素较多,主要是自然环境因素,因此要加大环境改善的力度,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机制。同时为了保证文物工作开展的成效,相关管理部门和技术从业人员要建立其相互合作的关系,依据预防与保护相结合的理念,使我国文物古迹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

Copyright © 2028 万泰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