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把字刻在玻璃上是保存人类文明最好的方式?档案馆里还有多少“黑科技”

时间:2023-09-07 01:51 点击次数:50

  原标题:把字刻在玻璃上,是保存人类文明最好的方式?档案馆里还有多少“黑科技”

  一只机械臂缓缓取出指定档案盒,放置在临时存放区,再由机器人运送到取档窗口,这便是时下流行的“无人库房”;泛黄的纸质档案含酸量高,过去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手动脱酸,如今一台喷雾脱酸机就能解决;老照片像素低、有折痕都不要紧,数字影像档案AI修复平台一键实现“修旧如旧”……这些不是科幻片里的情节,而是真实存在于当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昨天,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的“数字记忆新时代——上海档案创新发展展示体验活动”正式启动。本次展示体验活动为期一个月,选取本市各级档案部门在科技研究和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的最新成果,打造了“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档案保管保护现代化”“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音像档案全流程管理”“新技术在档案领域应用”“档案数字人文互动”等六个主题场景专区,系统展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管理相关业务流程中的创新应用。

  在市档案馆新馆的地下展厅,记者沉浸式体验了这些“硬核”科技。技术人员指着一个个如乐高积木般拼搭起来的黑色箱子介绍,这是一种超级立方体系统,可以利用所有空间实现档案密集储存,“根据测算,它的储存能力可以变成普通货架的6倍、密集架的1.5倍至2倍”。同时,“立方仓”模块化的搭建模式使其可以轻松适应各种场景,无论是新库房的建设还是就库房的改造,都可以便捷实现这套系统的构建。

  另一边,一个迷你版的电子档案库房呈现在观众眼前。近年来,我国各级档案馆馆藏数字资源不断丰富。然而,数字资源本身具有易更改性,且面临着载体损坏、系统升级等问题,如不及时正确应对,将造成数字资源以不可逆转方式消失的后果。现场陈列的电子档案库房配置了防磁柜、数字胶片柜、数字胶片阅读机、离线光盘库、蓝光光盘库等最新设备,同时通过红外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预警机制,最大程度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

  这一电子档案库房项目的负责人杨安荣,手头还有一个更庞大的项目——“数字罗塞塔计划”。他介绍,磁盘、磁带、光盘等用来存储电子档案的物理载体,对环境、读取设备等要求极高,寿命最长不过十年。保存信息的最佳介质,可能反而是看似原始的石头。科研人员由此联想到,“玻璃和石头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为什么不试试把信息刻在玻璃上呢?”

  玻璃存储并非只是一个“脑洞”,微软研究院已经启动玻璃存储项目,杨安荣领衔的团队也正开展攻关研究。杨安荣说,数据一旦被写入玻璃,就能被完好地保存上千年,保存玻璃硬盘也很简单,不需要高耗能设备来实现恒温或者去除空气中的水分。此外,玻璃的存储密度也很高,在一块两毫米厚的玻璃上可以刻200层数字信息,其容量可达到光盘的10倍以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玻璃存储很有可能成为数字时代的罗塞塔石碑,从而保存社会记忆,传承人类文明。”

  这些酷炫设备的应用情况怎么样?市档案馆科技信息化处处长康勇告诉记者,展厅里的不少技术成果,如电子档案库房、人工智能检测系统、智能查档服务终端、喷雾脱酸机等都已经在市档案馆投入应用,其他设备也在全市其他单位得到利用。他表示,希望以此展示好、演绎好上海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新成效,激励广大档案工作者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积极贡献档案力量。

  同日,由上海市档案学会举办的“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档案保护利用”学术交流会也于市档案馆举行。会上,来自国家档案局、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档案馆、静安区档案局(馆)、上海音像资料馆、中共一大纪念馆,光典信息发展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技术研发人员,就红色档案数字资源生态系统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交流,并分享了各自在数字技术应用于红色档案资源收集、保护、利用等各方面的新探索、新实践、新经验。市区档案局(馆)相关负责人、企事业单位档案干部代表近90人参加会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8 万泰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